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邢翀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2月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办。发言人能否介绍更多情况?
汪文斌:12月5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国际研讨会。亚洲、非洲、拉美、欧洲各国和联合国人权高专办高级别官员及驻华使节、专家学者、民间组织代表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深入宣介习近平主席关于人权问题的重要论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以及关于全球人权治理的立场主张。
各方在研讨会上围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人权发展道路、全球人权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就新形势下改革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路径发表真知灼见。研讨会发表的“北京宣言”,反映了国际社会共识,为推进世界人权事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方愿以举办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同各方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人权对话与合作,深化交流互鉴,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共同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 【编辑:王祎】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蒋睿彤 许婧)记者6日从上海海事大学获悉,我国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近日在广东省中山市试航成功。
据了解,“中山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由上海海事大学王忠诚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盛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广东致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改造。
本次试航全面验证了纯甲醇动力增程、纯电池、甲醇动力增程与电池组共同驱动下的电推技术已具备成熟应用,可推向市场,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到设计指标,试航取得圆满成功。
甲醇增程动力“中山1号”试航现场。上海海事大学供图
“中山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该船船长10.6米、宽2.7米、船艏吃水0.25米、舯0.35米、船尾0.45米,排水量4.5吨,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运行模式及同步补能续航,全航程采用增程模式推进。
数据显示,航行全程实现“零碳排放、超低污染”,标志着该技术在纯甲醇增程动力的续航能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船舶绿色动力及节能减碳技术研究”团队,在王忠诚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船舶低碳/零碳燃料动力、废气温差发电及脱碳技术的前沿研究。团队成功开发甲醇燃料动力示范船,并建立了船舶废气温差发电实验平台,为船舶行业的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忠诚教授表示:“此次携手国内企业研发的船用甲醇增程动力系统在‘中山1号’船舶上成功试航,实现了全程零碳排放与超低污染。上海海事大学具有该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续航力强,集成了多种先进特性,将对推动船舶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包括甲醇为燃料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航运行业,同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的试航成功,对于推动内河、沿海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具有极强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下一步,上海海事大学将联合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盛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推动甲醇应用产业链全面发展,积极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构建以高效、循环、低碳、高质量为特征的现代绿色航运生态体系,全力护航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