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记者 李江宁)6日,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青海公布了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名单,该省8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景区,9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
其中,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为:青海湖景区、阿咪东索景区、茶卡盐湖(含茶卡盐湖及茶卡壹号盐湖)景区、龙羊峡景区、乌素特(水上)雅丹景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景区、刚察湟鱼家园景区、玉树勒巴沟景区。
图为游客在青海湖景区内游玩。马铭言 摄
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为:门源回族自治县百里油菜花海景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景区、湟中区千紫缘旅游景区、坎布拉景区、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湟源小高陵乡村旅游基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花海景区、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景区、互助县磨尔沟高原生态观光景区。
青海自然景观从冰山、雪山、森林,到戈壁、草原、湿地等一应俱全,草原风情、民俗文化、遗址古迹、珍稀生物等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省各地陆续推出了湿地观鸟、森林养生、高原越野、登山探险等多种生态旅游专项产品,自驾车旅游最受游客青睐。
图为青海果洛州风光。马铭言 摄
在该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道路沿途名山大川、湿地湖泊、雪山草原、山地峡谷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古文化遗址、岩画、壁画、古建筑、热贡艺术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一条条生态风景道将串联起各地特色景观资源,形成线路类型、主题特色多样的旅游风景道体系。
近年来,青海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注重以特色旅游景点为依托,结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为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该省各地文旅部门创新发展优势,推动旅游业态由传统的旅游观光向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制作、民俗体验等转变,不断增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相互联动,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完)
中新网银川12月6日电 (记者 李佩珊)12月5日,宁夏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第一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宁夏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后,宁夏将在葡萄酒职业教育改革、高技能人才引领、教产学研用融合、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会议现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当天会议选举产生了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等28家单位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和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聘请了16名葡萄酒产业导师。
2022年1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宁夏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成立以来,立足葡萄酒产业发展布局和方向,主动对接产区酒庄(企业),深化产学研融合,以培养葡萄酒产业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全力服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过程中,该学院与西夏王、中粮长城等酒庄(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服务、产品研发、成果应用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聘请产区内行业专家学者以及酒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开展师资培训、教育教学,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教材开发等工作,先后培养了一批涵盖葡萄种植、酿酒、品鉴、侍酒、营销等产业关键环节高技能人才。
理事会成立后,将以平台优势撬动职教改革,发挥产业主管部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方面优势,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延伸产业教育链、打造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推动形成同葡萄酒产业发展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理事会将聘任人才导师,凝聚葡萄酒产业各类人才,构建人才与葡萄酒产业联动效应,逐步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理事会还将加强引导葡萄酒企业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加大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建立校企互聘互用、互建互助机制,促进产教布局与产业服务高效对接,探索紧密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葡萄酒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过程管理,培育更多创新成果。(完)